9月24日,我國特種設備領域首個團體標準《電梯應急處置平臺技術規范》(以下簡稱《技術規范》)在南京通過專家審定。這項標準為提高我國電梯應急處置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規范應急救援服務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持,也為完善特種設備法規標準體系建設開辟了新途徑,標志著我國電梯應急處置工作步入了規范化軌道。
電梯的數量及安全狀況已成為世界城市建設及管理水平的標志性指標。隨著我國城鎮化發展,電梯數量從2005年的65.2萬臺增加到2014年的359.7萬臺,年均增長20%以上。目前,我國電梯保有量、年產量、年增長量均為世界第一,日乘坐電梯人數已達14億人次以上。近10年來,通過質監部門和企業的共同努力,我國電梯總數增長5.5倍,但萬臺電梯事故死亡率從0.49下降到0.13,電梯安全運行水平逐年提高,已接近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加快推進電梯應急處置平臺建設工作,不僅是質檢總局2015年在全國部署開展“電梯安全監管大會戰”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質檢部門服務民生的重要措施。為此,質檢總局在全國確定了25個試點城市率先開展電梯應急處置服務平臺建設。目前,杭州、南京、廣州等城市已建設完成“96333”電梯應急處置平臺并投入運行,在及時響應故障報警、科學調度救援力量、快速解救被困人員等應急處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得到了政府支持、社會認可和百姓歡迎。
《技術規范》由中國特種設備安全與節能促進會會同杭州市特種設備應急處置中心、南京市質監局、廣州市電梯安全運行監控中心共同起草完成。這也是中國特種設備安全與節能促進會作為國家標準委確定的團體標準制定試點單位,研究制定的第一個團體標準。
業內權威專家表示,《技術規范》團體標準的制定與實施,對推進我國電梯應急處置平臺建設,提高應急救援服務水平,統計分析電梯故障致因,制定針對性預防措施,加強電梯風險預警監測等都將發揮重要作用。